从我的【梦江南】说到诗词的省略现象 (原创天地) 2075次阅读
观看【我为诗歌狂】的博客前儿兴起作了一阕词:
【梦江南】
斜阳醉,旧曲慰清秋。
回首阳关浑入梦,
举杯沧海似添愁,
谁与共轻舟?
有诗友同好很认真,和我讨论她的理解:
“举是动词,杯是名词,构成动宾形式,表示要进行下一步的行动。沧海是个名词,不具备动作的连贯性,与举杯这一行为有点脱节。”
看得我满头大汗——动宾结构都忘好久了。。。这下老实了,默默把语文书搬出来看。俺也得学一回别人的认真劲头儿。然后我认认真真回了她的贴————
诗词古文没有标点只有句读,加上虚词甚至动词的省略,造成了不同的断句不同的解释。你这样读也对,我想起了那句有名的: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工钱”
呵呵呵. 如果把我的句子这样断一断:
回首/ 阳关浑入梦
举杯/ 沧海似添愁
或者这样加上辅助词:
回首(望)阳关,(阳关)浑入梦,
举杯(对)沧海,(沧海)似添愁,
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呢?省略是古典诗词常见的现象,就拿你自己举的范例来说: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最后一句“人语驿边桥”。人语是动作,桥是名词,由于省略了介词,就可以有多种猜测——桥是动作的对象呢(一个人对着桥自言自语,勉强也说得通),还是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呢(在桥边说话)。我倒认为是暗示了两人在桥边窃窃私语,呵呵呵。如此一来,诗词无闲字,结构紧凑,意象美哉!
还有更有名的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恨别一句也向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花鸟作拟人解,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二是作者自身伤怀
见了花鸟之物反而飙泪心塞。无论哪一种都无损整首诗的表达。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错误,当没看见:))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