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眉子  

说说诸葛亮-隆中对 (原创天地)  3591次阅读

作者: 闲茶蛋 @, 发表于: 2016-09-09 (3006天前)

观看【闲茶蛋】的博客

《隆中对》非原创并且战略错误


  认为《隆中对》非原创的根据是鲁肃等人也有类似设想,鲁肃的《榻上策》全文如下:“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对曹操的态度,鲁肃和诸葛亮一样,都认为不能硬来。对未来的建议,鲁肃向孙权建议“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已由孙坚孙策完成。诸葛亮《隆中对》建议刘备占领荆州是尚未实现的事。《榻上策》的建议内容在“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这几句,概括地说就是和曹操划江对峙,二分天下。但计划比较模糊,“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是只占据荆州呢还是包括益州?如果只占据荆州那么没有“竟长江所极”,如果是占据荆益两州,那么后来东吴实际战略是进攻合肥一带,不是溯流而上取益州,《榻上策》并非东吴立国战略。而《隆中对》是蜀汉的战略指导,从荆州到益州到汉中都遵循隆中对制定的路线,刘备一旦违背隆中对执意攻打东吴马上遭到大败,不能说只是刘备不会打仗,前不久打汉中是胜的。所以无论是具体程度还是实际执行,《隆中对》都比《榻上策》切实详尽,虽然《榻上策》早于《隆中对》,但不是谁早就谁水平高。中国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周公时代已经知道勾三股四弦五及两矩平方之和等于弦平方的勾股定理,但没有证明过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具体证明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完成的,所以证明勾股定理的功劳要归于毕氏名下。


  后人站在上帝视角,好以否定古人抬高自己,如苏洵说“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毛泽东说“蜀汉之败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焉能不败?”荆州不是诸葛亮“弃”的,关羽失荆州是意外,不是隆中对战略失误,不能说荆州占据东吴的上游对东吴造成威胁就必定被东吴袭取,益州占据荆州上游也造成威胁,但先前刘表没有打益州,后来孙权也没有打益州。失荆州的原因一是关羽对东吴傲慢,关系搞僵,二是蜀汉人手不够,庞统意外战死使诸葛亮不得不入川,失去“结好孙权”的保证。远程分兵也不是兵家绝对的忌讳,楚汉战争刘邦方面就是分为韩信在北方灭魏赵齐和刘邦在中原荥阳成皋对抗项羽两条战线,隆中对正是参考刘邦取天下的步骤,所以荆州和秦川二分兵力的战略构想并没错。


  老苏书生意气纵论古今,老毛志得意满睥睨古今,他们的观点主观性太强,都有故作翻案之嫌,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已知结果,自然可以对原因指指点点说现成话,这样的“高人”谁都会做。诸葛亮是“事前诸葛亮”,当时诸侯割据一团纷乱,虽然曹操已大致统一北方,但腰板笔挺的大佬还有不少:孙权、刘表、刘璋、张鲁、马腾、韩遂,刘备却寄人篱下蜗居新野百里小县,《隆中对》几乎是空手套白狼地为刘备硬挤出一个三足鼎立占其一的局面。如果说白手起家赚到亿万财富是神话般的发家史,那么“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的蜀汉基业总比亿万财富大得多,这个发家史更加神话。预测的事一向吃力不讨好,就说预测股市和房价,九成以上经不起时间考验,日后沦为笑料,六年前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预测浙江房价要跌80%以上。预测时势比预测股市房价难得多,《隆中对》的高明在于,不仅预测到,而且以白手起家的过程,主导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局势发展,此非《榻上策》能望其项背,所谓“未出茅庐即知三分天下”并不夸张,戏曲小说神化诸葛亮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就是基于《隆中对》对未来判断准确程度之高。


  还有观点称刘备取川是庞统法正的功劳,取汉中是法正的计谋,都没诸葛亮的事,所以诸葛亮的水平和功劳都不如庞统和法正。姑且不说庞统死后诸葛亮率军入川,权当诸葛亮没参与这两个军事行动,可是取益州和取汉中的战略是谁提出的?刘备取汉中时诸葛亮在干什么?“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诸葛亮传》)别小看“足食足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刘邦论功行赏,萧何以“转漕关中,给食不乏”“关中遣军”(《史记·萧相国世家》)之功居第一。荀彧给曹操的谋略是“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志·荀彧传》)国家层面的竞争,战略规划、足食足兵、深根固本是首要的,冲锋陷阵、疆场妙计、杀敌斩首这些是次要的。以没有随军行动就认为诸葛亮水平功劳低,是见小不见大。


  当然并不是说《隆中对》完美无缺如神作,真要神的话应该实现最终目标:一统天下。《隆中对》的战略方案不能协调占据荆州和结好东吴的矛盾,荆州益州的原主人都是汉室宗亲,抢人家地盘不符合刘备一向标榜的仁义招牌。但这不是诸葛亮能力不足,在当时情况下,不管是谁,基本不可能制定出更好的战略方案帮助刘备实现统一。庞统早死关羽毁败都有偶然,偶然中的必然是什么呢?是刘备发家太迟,四十六七岁还没属于自己的地盘,在刘表手下做着新野县代县长的差事。这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踞北方,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根基都扎得很牢固了,刘备要从零赶超谈何容易。鲁迅先生的座右铭“早”确实经典,上学工作成家立业什么事都是早的好,除了见阎王。刘备和诸葛亮都是46岁才生儿子,太迟了,生命接力棒跟不上。曹操生曹丕32岁,司马懿生司马师29岁,生儿子早的得天下,本蛋没说错吧,平民拼爹,大佬拼子。蜀汉最弱的实力,注定了蜀汉最早灭亡的悲剧命运。陈寿评诸葛亮“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所谓天命天意,不是迷信不是宿命,是分析了各种主观原因后发现都拗不过强大的客观原因,由此产生无奈的唏嘘感叹。虽然主观懈怠者喜欢拿天意当借口,比如项羽怪“天亡我”。诸葛亮却真是天亡,在主观上除了用马谡守街亭一事犯了重大错误,其它几乎都做到不能再好,失败实乃客观规律不可抗,古人称为天命难违,逆天行事难以成功。


  三国的结局,只有司马是赢家,曹刘孙三家都白忙乎。但是各种三国题材文艺作品都着重渲染蜀汉的悲剧,很少顾及曹孙两家。不就是没得天下么,另两家也没得到嘛,为什么秋风五丈原是悲剧,分香遣侍婢就不悲剧?其实还是后人不自觉地默认诸葛亮的才能高于曹操孙权,好比普通运动员没得奥运会金牌没什么可惜,林丹没得金牌引来一片叹息。后人对诸葛亮期望太高了,总觉得以其“逸众之才,英霸之器”,可以扫平六合,一统宇内。可是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蜀汉的本钱只有那么点,三国中最弱,而且不是弱一点点,只有别人几分之一。诸葛亮的寿命只有那么点,诸葛亮53岁,曹操65岁,孙权70岁,司马懿72岁,生子早、寿命长、得天下,三个要素集中在司马懿身上,这不是巧合吧。诸葛亮和人家差了十多近二十年寿命,光是本钱少点可能有以弱胜强的机会,光是寿命短可能有以强击弱尽早完成的机会,但又弱又短命就没机会了。物质基础、身体寿命,这都是客观条件限定的,即是古人说的天意。聪明必需有相应的物质和形势配合,光聪明没用,争天下这事一向重势不重智。诸葛亮被后人叹息是因为他所处形势和自身才能的巨大落差,而不是他的才能不行,用现在的话说是形势比人强,人拗不过天。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